欢迎来到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官网!

新闻快讯
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一行走访上海交通大学
发布时间:2024-04-28

        2024年4月25日上午,原深圳大学副校长陈思平,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教授汪天富,医学部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昕,副教授沈圆圆,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董磊等,走访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廖洪恩,副院长白景锋、孙建奇,副教授杨建龙,教学实验中心主任胡海波、教师许瑾等,就专业建设以及学科发展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交流。

 

 

        廖洪恩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参会人员情况,并对深圳大学陈思平教授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同时期待两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深度合作。紧接着,陈思平介绍了深圳大学到访人员情况,并对上海交通大学取得的卓著成就表示高度赞扬,尤其是Med-X研究院模式非常成功,值得兄弟院校学习和借鉴,同时,对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廖洪恩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精密仪器系的生物医学仪器专业,1997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2007年成立Med-X研究院,2011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科研布局采用三纵三横,其中,三纵包括生物医疗仪器,纳米、分子及再生医学,影像、计算及系统生物医学,三横包括Med-X研究院、医学影像与诊疗装备工程中心、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首批入选国际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而且是国内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与全球20余所世界著名高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的人员构成包括73名专职教师、35名专职研究人员、40名行政及实验技术人员、51名博士后,其中,85%具有海外经历。科研基地及支撑平台包括2个国家级、5个省级以及多个校级。在成果转化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也在积极打造面向大健康产业的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实现从“创新-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

 

        陈昕介绍了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情况。2005年,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2018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方向)专业型博士点。学院的教职员工包括64名专任教师、10名行政及实验技术人员、30多名博士后。学院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医疗,以及纳米精准诊疗三个方向展开。深圳市是全国医疗器械产业主要聚集地,深圳大学依托产业优势,在高端彩超、体外诊断、生命信息监护方面与众多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另外,在学校的支持下,2023年11月,深圳大学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为创新医学成果转化提供机制健全、流程合规的“一站式”服务。

 

 

        汪天富还介绍了“建设创新实验室,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思路和探索历程。首先,从需求和现状进行分析,学院通过走访数十家医疗器械企业后,发现深圳医疗器械企业一直存在“人才质量低”以及“专业人才短缺”两大痛点。针对实际的企业需求和现状,学院积极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层次改革,将医疗器械领域经典的三款医疗器械(监护仪、超声、体外诊断)进行拆解,与兄弟院校和企业共同研发了16款教学设备、出版了30余本教材,并录制了配套的实验教学,设计了一套完善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既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又符合CDIO教育模式,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完全满足医疗器械企业的需求,近十年已有大量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研发岗。

 

        廖洪恩对深圳大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以及学生高度参与企业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希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而企业又需要大量能解决行业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这两者关联很大,如何打通?汪天富提出不同层次的高校肩负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头部高校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侧重于提出创新的技术以及创新的方法,其他高校侧重于培养工程实现的人才,强化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就可以打通学科、行业和产业所需人才培养链条。廖洪恩还提出,针对“一带一路”政策,高校可以联合国内企业为沿线国家培养留学生人才,尤其是围绕医疗器械研发、注册、售前和售后支持等方面的人才。

 

        孙建奇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经验,指出这类项目主要由临床医生牵头、工科教师参与,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需要组织沙龙、论坛等,以促进医生和工科教师的深度融合。经过13年的积累,学院工程背景教师积极促进了医生的创新,尤其对医生申报更高级别的项目促进很大,并逐步将医生的科研导向引导到临床需求导向。另外,工科教师在医生的支持下,项目逐步转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方向也更加明确。

 

 

        白景峰指出,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已经不能仅仅只提医工交叉,还要逐步向下深耕。学得多而不精是学科培养方案现存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现阶段,开设的新专业都很时髦,越来越多的学科都在提学科交叉,人工智能学院、未来学院、医学院也在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课程。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找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增长点同样值得大家思考。我们要将课程建设升级到课程体系建设,要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

 

        陈思平也指出,2005年他加入深圳大学时,学校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是很多学院的老师都在做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工作,因此,当年开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是采用了从各个学院抽调相关教师的方式。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与其他专业类似,都是螺旋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就要蹚出一条新路子,比如通过建设创新实验室培养卓越工程师。经过13年的医疗科创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深圳大学也逐步探索出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最后,孙建奇对此次交流进行了总结,并分别邀请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书记陈江平以及学院教师与我院到访人员合影留念。